歲月(yue)長河奔(ben)騰不息;
工匠精神久經不變(bian);
他們在祖國成長中留下(xia)厚重足跡,
他們在時代(dai)建設中彰(zhang)顯“硬核”擔當,
他們,有個共同的名字——大國工匠。
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(zhi)出,人(ren)才(cai)是第一(yi)資源(yuan),要(yao)大(da)力(li)發(fa)展技(ji)工(gong)教育,培養大(da)批高素質勞(lao)動者和(he)技(ji)術技(ji)能(neng)人(ren)才(cai),在(zai)全社(she)會弘揚精益求精的(de)工(gong)匠精神,激勵廣大(da)青(qing)年走(zou)技(ji)能(neng)成才(cai)和(he)技(ji)能(neng)報國之路(lu),為新時(shi)代中國特色(se)社(she)會主義建設貢獻“硬核”力(li)量。如今(jin),這種力(li)量在(zai)時(shi)代發(fa)展中熠熠生(sheng)輝……
“螺絲(si)釘”成(cheng)長為“老師傅(fu)”
放眼今日華夏,東方“雄雞”正在全球版圖上雄視四方,無數“黑色動脈”遍布祖國大江南北。聚焦一隅,一臺臺瀝青攤鋪機游走在“動脈”上。
潘潮,安徽宣城人,現任職于安徽路橋路面工程有限責任公司。自2012年工作以來,便與瀝青攤鋪機結緣,將平均溫度160℃的瀝青混凝土,平整地攤鋪在路面上。
工作之初,重達20多噸的瀝青攤鋪機讓潘潮“傻眼”:駕駛技術、安裝程序、施工要領……成為擋在他面前的“攔路虎”。“當實踐與理論不能有效結合,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。”這是潘潮內心獨白。
克服過去就是(shi)成功,攔在眼前便(bian)是(shi)困難,一(yi)股子(zi)“倔勁(jing)”在潘潮心(xin)中慢(man)慢(man)升(sheng)騰。白天,他(ta)跟著老師(shi)傅學習,眼到、手(shou)到、心(xin)到,從熟悉一(yi)個(ge)個(ge)細(xi)小零件的(de)(de)(de)安(an)(an)裝(zhuang)位(wei)置、發(fa)揮作用(yong),無(wu)時(shi)無(wu)刻(ke)不(bu)在記錄(lu);晚上,捧起(qi)專業書籍,燈(deng)下苦讀(du),用(yong)老師(shi)傅傳授技(ji)藝(yi)與書本上的(de)(de)(de)理論相(xiang)結合,相(xiang)互驗(yan)證。隨(sui)著固定板攤鋪(pu)機的(de)(de)(de)運用(yong),他(ta)再次面臨(lin)新課題——安(an)(an)裝(zhuang)熨平(ping)板。一(yi)塊重(zhong)達(da)1噸多的(de)(de)(de)熨平(ping)板,需要(yao)在起(qi)重(zhong)設備配合下進行安(an)(an)裝(zhuang),平(ping)均每次安(an)(an)裝(zhuang)6至9塊,耗費5至9個(ge)小時(shi),安(an)(an)裝(zhuang)近百個(ge)零部(bu)件,這是(shi)一(yi)項(xiang)耗費體(ti)力、磨煉(lian)意志的(de)(de)(de)高強(qiang)度勞動。
在時間的見證下,潘潮已成長為公司一位名副其實的“老師傅”,擁有一身“庖丁解牛”的技藝。設備一旦出現故障,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修復,并清楚地告訴同事,各設備零件名稱及結構,面對常規問題處置措施,至今已成功完成百余次設備維修工作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2018年以來,先后任公司班組負責人和施工負責人,并主動請纓參加省市勞動技能大賽,斬獲合肥市攤鋪工勞動技能大賽三等獎,多次榮獲公司先進個人稱號。
這只是開(kai)始(shi)……
追求(qiu)“零缺陷”的(de)“倔強人”
2012年以來,潘潮足跡遍布了省內外,先后參建明巢高速、蚌淮高速、寧宣高速、京臺高速、江西泰贛高速、當涂G205高速、蒙城PPP項目、合肥市政道路等多條高速公路及國省干線,累計參建里程500余公里,參建項目榮獲詹天佑獎、國家優質工程獎、全國市政金杯示范工程、黃山杯等多項榮譽。
在項目現場,潘潮同事評價:人“倔”話不多,只要一股“倔”勁上來,那就是一個新目標的起點。閑暇時,他常常和同事打賭,一車瀝青混凝土能攤鋪多遠?答案自然相差不遠,這一切都源于多年工作積累的經驗。在施工中,憑著對瀝青混凝土存量的精準判斷,施工片刻后,果斷停車裝料。“這些數據刻入腦海深處,形成‘肌肉記憶’。”正因一股子“倔勁”,使一切了然于胸。
多年來,潘潮在瀝青攤鋪過程中嚴格規范瀝青運輸、把握攤鋪溫度,任何一個小細節從不放過。面對兩臺攤鋪機同時施工,在銜接處會出現“銜接縫”,這不僅破壞路面的美觀,投入使用后可能會出現斷層情況。“倔勁”又開始“催化”。在原有工藝基礎上,他通過查找專業資料,了解其他省份施工工藝,不斷嘗試、不斷探索,保持兩臺攤鋪機同時作業、同步攤鋪,使銜接的兩塊熨平板高低一致,并在銜接處噴灑熱瀝青,讓攤鋪路面不僅外部美觀,內部也能充分融合,治標也能治本。
2021年,安徽省舉辦瀝青工職業技能競賽,他和團隊從全省數十個參賽單位中脫穎而出,一舉奪得個人一等獎和團隊一等獎,榮獲安徽省“金牌職工”稱號,在他看來這些榮譽不是他一個人的。
一個追求“零缺陷”的“倔強人”,用多年付出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。
50℃高溫,冰(bing)塊揣進懷(huai)里降(jiang)溫
這份答卷的背后是11年來的默默付出。
11年前,大部分同窗畢業后選擇其他行業,僅有三位同學從事瀝青施工專業。近年來,隨著2位同窗相繼放棄,當年54位同窗中只有潘潮一人在堅守。“反正要‘進球’,為什么不能是我?”面對“眾叛親離”,他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句話,也正如電影巨星周星馳所說:天亮了,還是很美的……
與空調、涼風、電腦等元素相比,潘潮工作環境可謂“惡劣”:常年與荒山野嶺為伴、與高溫酷暑為伍,皮膚終年粗糙黝黑。最難以忍受的是高溫酷暑,這讓許多同事敲響了“退堂鼓”。
夏天,室外氣溫平均30℃以上。瀝青混凝土溫度持續保持在160℃左右,駕駛室內溫度能上50℃,設備滾燙不能摸,座椅炙烤不能坐,加上瀝青混凝土攤鋪時散發出的熱浪,這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。身材微胖的潘潮,在施工過程中吃盡苦頭,汗流浹背是常事,衣服上常常是一層層汗漬,晚上回去衣服經常“立在那兒”,而大腿內側常常被汗漬泡得發白破損,傷痕累累。
克服成為前進路上第一步。潘潮把降溫冰塊擺放在攤鋪機座位上,又將其揣進懷里,以達到降溫的效果,確保專注投入施工。成為班組負責人、施工負責人后,他常年奔跑在項目現場,即使穿著特制的鞋子,熱量依舊穿過鞋底向上傳遞,周邊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,席卷全身。
夜晚,伴著機械轟鳴入眠,他有過思考,也更加堅定未來,這一切離不開父親的影響。
工匠精神在父與子之間傳承
今年57歲的潘父,退休前是一名貨運火車司機。
從20多歲開始,潘父將一生貢獻給了祖國鐵路貨運事業。在潘潮記憶中,父親總是常年奔波在外,忙碌異常,偶爾見到父親,相處時間不久便又再次離開了他。父親是特殊工種,也在高溫炙烤的車廂中穿梭在大江南北。工作期間要在高溫酷暑、風雨交加、寒風凜冽中,徒步來回檢查火車車況。而讓潘潮印象深刻的便是父親的學習精神,對問題的鉆研精神,也有著一股“倔勁”。單位組織培訓學習,一去便“消失”半月有余,回家后總是帶著一本厚厚的學習筆記,密密麻麻記滿了各種技術理論。面對新火車機頭,父親主動學習,參加培訓,遇到故障總能夠快速解決。在家人的回憶中,一輛新式火車機頭在半途出了故障,當在場所有人聯系技術專家時,他已經悄無聲息攻克了難題。
父親為“路”奉獻了一生,最為寶貴的財富便是工匠精神,如今“接力棒”又交到了潘潮手中,技能報國之路也將從他手上揚帆啟航,繼續為“路”而戰。
談起未來,潘潮略有沉思,隨后篤定回答道,像父親一樣,為值得的未來繼續付出。他自嘲般地說出理由:我的人際交往不是特別強,喜歡單純的生活。他的生活遠離了城市的喧囂繁華,缺少了對家人陪伴,有的只是機械轟鳴和日夜奮戰。當一條條天塹變成了通途,一條條“黑色動脈”在祖國大地跳躍,他和20多年前的父親一樣,又開始“倔”了——技能報國、實干助企,朝著“大國工匠”的人生目標矢志前行。